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ere. 从小到大,我都是比较黏家的女孩儿,从我开始上学到长大的过程中,都不会离家太远,我小学距离我家只有1.7公里,上中学后也只是4公里的距离,待我上大学后,从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的家乡跨州去到340公里外的西海岸念书,那已是一次我觉得离开家人很远的距离,不过那距离还是能让我任性地想回家就回家,爸妈也很体贴地三不五时来探望我。只是现在,15079公里,又是一个怎样的距离? 15079公里的距离,隔着的是12个小时的时差,每当我起床上学开始忙碌的时候,爸妈哪儿都已是夜晚凌晨,他们在白天忙碌的时候,我经常也在披星带月地埋头熬夜温习,想睡不能睡。其实我们没有太多时间相处聊天,但是爸妈总是会很准时地在我的每个傍晚时分,也就是他们起床的时候给我打一通电话,每次当电话另一端传来那熟悉的声音,总让我觉得很温暖。就算有时我很忙,只能聊上个两三句,我也很满足很开心了,每一次的通话都让我感觉我们并不那么遥远,还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只是因为忙碌而没法见面而已。 15079公里的距离,是24小时的飞行时间,去年7月,我爸妈带着我妹妹来费城探望我,是我在这里念书之后最快乐的时光,那时候我深刻感受到,即使身在异国,但只要有家人在身边的地方就是家。隔了一年后看着他们踏出机场的那一刻,还真的不敢相信他们来探望我了,他们紧紧抱着我的那一刻,心里瞬间温暖了起来。感觉好久好久都没有人可以依靠了,看见他们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是小鸟回到了鸟巢一样,一种只有见到他们才有的安全感。那时候,我带着爸妈和妹妹到纽约市和大西洋城去游玩,和他们一起见识自由女神像,一起逛街购物,我感觉我是跟家人来旅行的,而不是只身来念书的。后来,妈妈为了陪伴我而留在费城的一个星期里,我重新体验了有家人在身边为我打点一切的感觉,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感觉简直就像是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15079 公里的距离,也让我活生生地从16年的朋友圈里拉出来,丢进另一个陌生环境的开始。我的家乡不大,很多朋友都是小时候一起玩闹一起闯祸,一起上学一起逃学,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甚至一起上大学念书还要一起同住,他们几乎就是陪我编制整段青葱岁月的主角,但或许因为我几乎都在同一个朋友圈里被他们呵护着长大,所以离开了他们让我觉得彷徨无助,不过庆幸的是,他们依旧会很贴心地陪着我视讯聊天,一句“只要你需要,随时打给我,我们之间没有时差”让我感动很久,至今偶尔我们还是会视讯聊天,聊聊大家的近况,一切都感觉像从前一样没变过。 15079公里的距离,是我492天的期盼,那天,我终于横跨这段距离,回到了家人身边。踏入家的那一刻,家里那个熟悉的模样,和离开时一样没有变过。打开房门,房间一如往常总是会“自动”的变得一尘不染。我知道,这是一位含蓄的母亲表达爱意,欢迎孩子回家的方式。只是,一切我以为没改变的,真的都还一样吗?在我离家的时候,我侄儿还未满周岁,那个当时还被我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现在已经学会走路了,当我很兴奋地跑向前抱起他时,他突然被吓得哇的一声大哭,我妈妈对他笑说:“傻瓜,这是电话里常常和你讲话的那个姑姑啊”。虽然这事儿说来好笑,但我不禁在想,在我离家这段日子,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那些我以为因为保持联系而不变的温存,是不是真的还一样?如果是,为什么我会有一种莫名的陌生? 回到家的第一晚是冬至,大人总说冬至大过年,隔了这么久后再跟家人们一起吃饭聊天,心里还是温暖的,只是当我认真把大家看了一遍,才发现父母的脸上怎么多了那些皱纹?白发也这么明显了?婆婆的年纪老了,记忆力和听力似乎又差了点,就连从小就一直喜欢腻在她身边聊天的外婆也好像有了一些莫名的疏远感,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饭后,跟朋友开车兜风逛街,看着这个告别一年多的小乡镇,突然有种游客来旅游的感觉,这里什么时候建了大楼?那里什么时候开了这么多家餐厅了?怎么以前上学常去的早餐店关门了?在聚会上,那群伴我长大的朋友们也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群总是幼稚耍智障又肤浅的屁孩儿了,反而多了一种成熟,有些人多了经历,有些人多了创伤,大家都似乎在这段时间里多了一份历练,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没心没肺了。 我知道的,我们到这个年纪,总会像雏鸟离巢那样,离开彼此的身边,离开父母的怀抱往外看世界了。或许是距离拉长的思念把所有的变化全都放大,也让我变得如此敏感,对这里一切人事物的改变都看着这么感触。其实我也明白,人总在变,我也经历了一些从未经历的事情,也成长了,甚至从不会下厨到现在可以自行解决三餐而不会饿死,看在我妈眼里大概也是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吧!只是,这15079公里的距离,阻隔了我参与他们的变化,也阻挡了他们参与我的成长,我错过了他们,他们也错过了我;纵使大家再怎么经常联络,但毕竟圈子拉开了,他们也不太了解我在这里生活面对的问题和感受,我大概也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执着和坚持。虽然我们隔着荧幕的相处和问候很贴心很温暖,甚至让我忧“一切都还一样”的错觉,但错觉毕竟是错觉,改变的还是在变。 我朋友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只是会慢慢习惯没有你的聚会”,其实我也在习惯没有你们在身边的生活啊,或许成长到了某个不得不分开的阶段,我们都必须学会将对彼此的思念放在某个回忆点上,直到我们再次相遇,再回温……只是,在那之前,我们都只能像两个保持联络的平行世界一样,你过你的生活,我走我的日子。 原来,15079公里的距离,是两个世界的距离。
2013年,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就任后,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积极推动实行这个经济战略,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在两千多年前连接东西两方的商业贸易路线,当时的亚欧大陆人民,用双脚及船只,透过海陆这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上了亚欧非文明,这不但促进了当时的中国与中东、印度及欧洲等地区国家的经济与货物来往的交流,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带到了其他国家,也相互交换了一些发展技术,间接地带动了双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比如指南针促进了新航海的开辟, 价格低廉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相比于昂贵的羊皮纸,使到教育平民化成为可能。 虽然这两条丝绸之路在后来因为的种种原因,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中,但如今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复活了这两条古老的国际经济贸易之路,同时也重启并继承古代丝路的作用:扩大中国朋友圈,分享资源技术,实现双赢。 如今,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延续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使得中国得以与欧亚大陆实现互联互通,与相关的国家促进共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战略精神与合作重点,让更多的国家与地区愿意参与进来。 “一带一路”自推行至今,战略成果颇丰,现已有65个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最初,“一带一路”的构想建立于大量发展中国家坐拥众多劳动力和天然资源,却由于自身工业体系不完善,以及科技水平的限制,丰厚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被闲置,于是,政府鼓励负责基础建设的华企在”一带一路“线上的发展中国家里设点开厂,修建铁路公路,设立水电站,发射卫星通信。 一来,这可让当地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得以利用,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经济流通;二来,“要致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使得当地的资源可以运往更远的地方,直接扩大了当地资源的市场,提高年产值,加强经济收益。 目前,中国已经在非洲肯尼亚建设蒙内铁路,在巴基斯坦建立卡洛特水电站,中亚天然气管线等,而其他东南亚,中东,东欧等地的基建项目也在逐步进行中,这样的局面,不仅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得益,身为发起国的中国也从这个经济战略中直接获得的三个主要利益,达致“双赢”。 首先,中国目前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如果不把这些外汇用于投资,那么,这些外汇就会面临贬值的风险。于是,中国正好利用现在的外汇储备投资于“一带一路”,减少外汇储备;二来,中国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比如中国的钢铁产量虽然世界第一,但是实际上每年都有十几亿吨的钢铁没有被消费,而“一带一路”正好提供给生产过剩的产业一个更广大的海外市场,与此在改善“产能过剩”的同时,中国也可在部分参与国家当中获取当地过剩但中国又缺少的资源,比如石油,实行资源交易的互通互补。 第三,透过“一带一路”,中国也得以在国际上重新定位地缘政治,提升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意在牵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一旦“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打破现有的全球地缘经济依赖沿海地区这样一个局面,而新的地缘政治将巩固中国在亚洲头号强国地位所需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走进国际社会并巩固国际地位至关重要的软实力政策,这不仅让中国得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链接枢纽,透过交换资源来和贸易来促进双边的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向国际社会展示强大的软实力,也能达到传播文化及提升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作用,进一步地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强国”的形象。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here. “妹啊,有回来过年吗?我们等你啊。” 奶奶年事已高了,记忆力不好,总是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但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只能隔着荧幕强忍着泪水,回答说”没有”……我不敢再多说什么,只怕多说一句也会忍不住哽咽泪崩。 甘马挽,是马来西亚登嘉楼的一个小地方,但却是承载着我童年回忆的家乡。以前每年的农历新年,都是我们后辈最开心最期待的大节日,除了可以跟前辈讨红包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和亲戚朋友们团聚玩乐。 那时候,妈妈在除夕夜时,会在家里准备一整桌的年菜,当然包括我最喜欢的芋头扣肉;话说啊,我妈妈似乎很珍惜这门手艺,每年总是在新年才会动手做这道菜,所以我也只能一年解馋一次…..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团聚吃饭说笑,饭后再和亲朋戚友们聊天、放烟花、玩牌,待年纪稍长后我们还可以一起喝酒玩闹,在家门外放鞭炮。 每一年的新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年初一,就算前一天玩得多晚,我都会在年初一一大早起床,换上新衣后好好打扮一番,再跟爸妈、哥哥和妹妹一同出门拜年,向亲友讨红包;晚上再约三五成群的朋友相聚玩乐,一起玩一些疯狂的遊戏,做疯狂的事。 回想起那些年的新年,是那么地无忧无虑,甚至快乐得似乎那么理所当然,唾手可得,但不曾想那些我还来不及好好珍惜的时光,现在却只能在异乡独自地默默回味。 是的,今年已经是我第二年在美国过农历新年了,虽然我妈常说科技发达,我们总是很轻易地就能联络到彼此,但我不知道如何告诉她说,当我看着荧幕另一端的家人们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倒数、放烟花庆新年时,在另一端的我却自己坐在饭桌前,吃着自己随意做的料理,那种如千万支针刺痛我心的想念,两种不成正比的欢闹与孤寂,一面对独自一身不知所措感到心慌和寂寞,另一面却遏制不住那种对家人放肆依赖的思念;我真的很想跟妈妈说,我其实真的很想也能在你们身边,陪着你们过年,撒娇地向你们讨红包,和妹妹打闹,逗逗很久不见的侄儿玩耍,见证身边朋友生活的变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在中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诗句,但直到现在离家后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诗的含义;有时我看着家人们的照片和影片,总是为我的缺席感到遗憾,也好奇在想,他们现在过得怎样?他们会不会忘记我了?他们也想念我吗?还是就算我不再他们身边,他们是否也没有怎么样?在这个农历新年,我在这个即陌生又繁忙的城市里,看着这里的人们过着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忙碌生活,匆匆地走过了那个我所期待的新年,心里终于明白”距离”是科技无论如何都无法拉近,反而隔着冰冷的荧幕,让我觉得我离他们好远好远。 很多时候我没有办法理解那些能回家却不回家的朋友,他们离家很近,却总是嚷嚷着回家很烦,家人很唠叨,而我总是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回家;看着他们,我是羨慕又恨啊!也许是因为”求学路漫漫,不知何时是归期”的缘故吧,才会把思念无限放大,会更期盼团圆,想念与亲朋好友的相聚。 旁人总是很羨慕的说”能出国留学真好!”,但实际上对于一个不怎么独立的女生来说,出国留学太难了。还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眼泪就不听使唤的落下。到了美国,一个对于我来说陌生到没有办法再陌生的地方,心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我想回家了”…是的,我后悔了,出国留学一半是父母的期望,另一半是自己真的很想成为他们的骄傲。但我想我高估了自己,现在才发现自己没有想像中的独立,也开始发现,以前迫不及待想长大,想离开家的那个自己好傻好天真,因为离开家之后,”距离”把所有的思念都无限放大,却也把所有的期盼消磨;给那位曾经一直期盼着长大离家出国留学的自己,其实能腻在那些你相处多了觉得烦,但不在身边却觉得慌的家人身边,才是真正幸福的。 Photo Credit: Brannon Naito on Unsplash